目前,中小学校园内经常发生自残、自杀和欺凌的事件。学习不适应,焦虑和性格问题日益突出,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始“亮红灯”。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除学习成绩外着重注意的方面之一。
首先,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具有不同水平的智力发展、自我意识和精神状态。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学生又因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处于敏感多变的青春期,使得他们有时会处于异常的情绪状态,例如出现害羞、焦虑和反叛等心理,因此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必须时刻注意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
其次,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生问题之前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只**,不预防”。如今,很明显,大多数父母和教育者都可以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一些被忽视的问题。
大家仅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就是**或矫正学生的不良心理问题,直到孩子出现了问题才想到要去关心、教育和干预,更多的是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没有想过直接切断问题发生的源头,采取预防手段。
**,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为了规避风险和误差,需要依托客观、公正的依据来辅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也就是需要采用心理测评的方式。
众心阳光心理测评系统基于中小学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选取经由国内外学科**研发以及国内权威心理学**修订后的适用于中国背景下的问卷和量表进行专业心理测评,对其信效度进行严格检验并在其符合标准后才公开使用。通过以上标准流程确保测试结果的精准性,以达到将真正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挑选出来的目的。
因此,采取专业手段,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关注孩子的内在心理健康问题,并及早进行教育、干预已是刻不容缓。那么,中小学实施心理测评带来的优势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一、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
当前,我国中小学生身上存在的行为与心理健康问题,大部分是归于发展心理学的范畴,并且主要是被社会环境的变化所影响。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和挑战,不仅是孩子们的困惑,也是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面临的任务。
因此,应当客观地看待心理测评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及时了解孩子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这些才是符合当下科学教育的关键。老师、家长通过定期的心理测评,可以及时掌握孩子心理健康的变动状况,对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交流和疏导,避免过激行为的发生。
同时,心理测评呈现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征信息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份对不同阶段的自我定位的辅助材料,进而帮助其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更新不同阶段的自我认识与发展情况。
二、帮助学校建立客观的学生心理档案
专业准确的心理测评结果,是建立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的基础。根据周期性的学能心理测评结果,分别建立校级、年级、班级和学生个体阶段性综合心理档案,从众多个体中探索出普适性规则,以期为学校的心理辅导与积极干预,提供良性互动和保障。
众心阳光移动心理测评系统
除此之外,当前网络化测验方式可以完善学生纸质心理档案的缺陷,将其信息电子化存档,心理状态和阶段性指标变动查看更加方便、明了,心理工作趋向专业、客观,大大减少了心理老师的工作量。
三、帮助教师良性干预学生行为
通过专业的心理测评,教师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征,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心理评估干预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家长、学校及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之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只**,不预防”错误教育模式,有效预防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并提示教育工作者有针对性地进行早期干预、早期教育、早期**。
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对象、材料,环境等,将其转变为具体的教学活动。根据学习动机的规律研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取创设问题情境、积极反馈、恰当控制动机水平等手段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降低其对于学习的厌恶、抵触心理。
四、指导学生培养兴趣和发挥优势
心理测评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来测量和评估学生,能获取被试者的智力水平以及个性发展情况,并准确获取孩子的爱好特长、性格特征、弱势潜能等具体相关的客观测验结果,以帮助青少年根据个人特点更精准地培养兴趣,发挥优势,更好地选择技能培养方向和职业发展方向,为家庭和睦沟通相处提供理论支持。
五、帮助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
**心理学家张春兴指出: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根源于家庭,形成于社会,表现于学校。中小学通过心理测评获取基础测评结果后,家长、孩子、老师,学校需要积极沟通、交流以确保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通过心理测评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于构建良好的家校合作很有帮助。
从中小学校方面来说,一方面要在学生就读期间注意监测学生的心理状况,**定期安排青少年心理危机症状筛查,尽量避免学生带着各类不良情绪和压力学习,影响学业,另一方面也要和家长积极沟通、交流,指导家长在孩子的身心发展重要阶段使用正确、合适的教养方式;从家长的角度来说,需要和校方保持密切联系,时刻配合学校的各种安